久久盈配资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危重患者术后“熬不过”?缪长虹团队优化麻醉策略提升疗效
随着麻醉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麻醉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使许多需要外科干预的危重症患者不再被视为手术禁忌。但术后死亡依然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440万。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缪长虹教授率领团队开展的“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创伤与应激调控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优化麻醉策略,改善了围手术期患者疗效,该成果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患者成功下了手术台却死亡,究其原因,不是死于麻醉及手术本身,而是死于术后并发症,器官功能衰竭,其中围手术期创伤与应激刺激是引起术后并发症及器官功能衰竭的共同原因。但长期以来,其发生机制不清,且尚缺乏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是危重症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面临的主要临床问题。缪长虹团队项目重点关注危重症患者中的脓毒症、肿瘤两大特殊患者群体,提出相应策略。
针对危重脓毒症,手术清除感染病灶联合抗生素等是重要治疗手段。然而,一部分患者因手术创伤应激出现免疫稳态严重失衡,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预后不良甚至死亡。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团队研究发现,手术创伤和应激可诱导固有免疫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NETs(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释放的量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及器官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并通过一系列基础研究揭示了异常释放的NETs介导围手术期创伤应激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多重机制。
团队还进一步通过临床数据及预后分析,阐明NETs是脓毒症患者中远期免疫状态及预后相关的关键标志物。基于前期结果,团队提出术中持续输注利多卡因的麻醉管理方案,可有效抑制NETs产生,改善危重症患者免疫稳态,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至于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切除肿瘤病灶,另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所引起的免疫稳态失衡会促进肿瘤转移复发,迫切需要研究相关机制并提出干预策略。团队发现,围手术期创伤应激诱导免疫抑制型B细胞亚群通过代谢相关途径促进术后肿瘤转移,并揭示了围手术期应激诱发免疫细胞代谢紊乱的具体机制,同时发现假长双歧杆菌在调控抗肿瘤免疫紊乱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临床策略上,团队创新提出围手术期模拟禁食饮食策略及要素饮食干预方案,可有效调控免疫稳态失衡。通过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明临床上中晚期结直肠肿瘤患者应用围手术期模拟禁食饮食方案可改善肿瘤手术患者预后,降低肿瘤术后转移发生率。团队提出的“模拟禁食饮食策略”刊于国际顶级期刊,并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针对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可能发生的顽固性慢性疼痛,继而引起患者焦虑抑郁,导致中远期预后不良,团队也致力于寻找干预靶点及精准管理方案。团队的揭示了急性疼痛转变为顽固性慢性疼痛过程中脊髓神经元、腹侧海马区ATP/腺苷水平及不同离子通道在其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找到围手术期创伤应激诱发的顽固性慢性疼痛致焦虑抑郁发生机制。基于大样本、多区域、多民族、慢性疼痛流行病学调查、预测模型、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并推广了危重症患者疼痛综合量化测评体系。后续设计出量化疼痛评估模型,结合临床研究数据,开发多模式智能预测系统及疼痛智能管控共享云平台,如今已实现多模式、智能化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一体化策略。
据统计,目前团队项目完成的关键研究成果共发表SCI论文274篇,影响因子(IF)> 10分 20 余篇,相关麻醉策略在全国50余家医院应用,切实减轻危重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创伤应激,保护其免疫功能与器官功能,改善了患者的中远期预后。项目提出的围手术期器官保护相关管理方案及相关技术授权专利50余项,写入11项专家共识,为广大麻醉手术患者的安全有效进一步保驾护航。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3DZ2305200)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